百亿无间道:无限极

来源:转载 2016-06-24 15:05:08 浏览:

来自雪球

百亿无间道:无限极(上)

之前调查陈生的天地壹号饮料有限公司的时候,就对江门市纳税状元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感到非常好奇。


从广东省江门市国家税务局的官网的披露可以看到,2015年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一年就为江门市贡献了25.88亿人民币的税收,如果算上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新会分公司的税收,无限极一年为江门市贡献的总税收已经超过30亿人民币。

当时我就问身边的朋友:“知道无限极这家公司吗?”


得到的答案竟然是没一个人知道。

一家每年为政府贡献30亿税收的民营企业,一年的收入少说也有300亿,但我们都没有听说过,足见我们的疏忽。



后来我们知道了无限极是李锦记(那家卖蚝油起家的公司)健康产品集团成员之一。


(照片拍摄于无限极工厂)

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实际是一家以中草药健康产品为主打的直销公司,并且在2015年荣登中国直销公司No.1,收入高达283亿,同比增长71.52%(大家可以思考为什么2015年这些直销公司的业绩增长如此迅速?), 在中国已超过直销老大安利。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经济网)

在无限极公司的官网,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关于自身的介绍:目前无限极已成功研发生产出5大系列,6大品牌,121款产品,并已在中国内地设立36家分公司,28家服务中心,拥有超过6000家专卖店。


由于无限极是一个直销公司,所以接下来你就看到反方辩友这样的观点:



当然正方辩友的观点也非常尖锐:无限极能包治百病,特别是各种疑难杂症,什么哮喘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呼吸、神经、泌尿系、内分泌、血液等系统疾病统统都能治,甚至连当今世界医学难题的癌症都不在话下。

无限极的从业人员已经把治好的各种疑难杂症汇集成内部资料,书名为《产品会说话》,汇集全国几百种不同的病例现身说法。

(无限极内部资料)

不过,如上面所说,通过简单的“直销模式”,通过编写一本《产品会说话》的册子,无限极就能做到年销售接近300亿,那这个公司的“直销模式”也太成功了。(当然有了e租宝事件之后,没什么不可能)


(无限极内部资料目录一)

毛主席老人家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为了响应毛主席老人家的号召,利用你们在家吃粽子的三天时间,我走访了一些无限极专卖店、采访了一些从业人员,当然也去工厂看了看,还去无限极大学“上了上课”。


(照片拍摄于无限极工厂)

我想无限极上市至少千亿市值,但这种企业如宗教一般,让我想起《狂热分子》里的一句话,‘绝大部分人都在生活中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如意,而急切想投身一种集体的荣誉以忘记个体的软弱无力’。


百亿无间道:无限极(中)

在上一篇文章中,向大家提过一个问题:为什么2015年国内经济形势严峻的条件下,无限极的业绩同比增长还能超过70%,并且销售总额一举超过安利和完美?(大家可思考为什么无限极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超过安利和完美?)


关于这个问题我咨询了好一些的无限极的从业者,他们给我的答案是:“线上直销”。

I.  “线下直销”模式的终结他们说,从2015年开始线下直销已经不好做了,所以他们都转做线上直销。在家里,只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行。

关于线上直销的问题,我加了好一些无限极的微信群,在群里也听他们讲过好几次的课,课的内容都是关于无限极各种产品的功效以及病历分析。


那时候就已经有人拉我开卡了。在微信上她发了一个她个人的无限极名片给我,然后叫我点击“我感兴趣,申请加入”。点击这个按钮之后,微信页面就会转到“选择产品”,只要购买了其中的一个产品,就自动成为无限极的会员。

(无限极、安利、完美、权健百度指数对比)是不是非常适合网上传播?只要在微信共享一下名片,再用微信购买一款产品,就成功发展一个下线,整个操作界面比“微店”更加友好和流畅。至此,我想我已经找到了2015年无限极增长如此迅猛的答案。

当然,加上斗鱼、映客、YY等直播工具,答案似乎更加完美。

II.  线下专卖店的作用对无限极公司的研究是从专卖店开始的,方法很简单,在地图上搜“无限极”三个字,你周围的无限极专卖店就显示出来了。我先找了一家无限极的专卖店,去探探虚实。


(一家无限极线下专卖店)

这家店的老板非常热情,当然后来我知道去无限极哪一家店,老板都很热情。


(一家无限极线下专卖店店内陈列)……

我:请问老板你当初为什么做无限极呢?老板:前几年我开的士,由于经常坐着,导致我颈肩痛、腰痛,后来朋友介绍我用无限极,调理了几个月后就好了,之后我老婆也用,她的很多妇科病也都好了,看到产品那么好,就来做无限极。我扫视了一下周围,看到货架上只摆的几盒口服液。我:店里只有这些货?老板:噢噢,不是的,这些都是样品,货都放在后面了,很多的。我:你跟公司怎么结算呢?老板:先付款,公司再发货。我:你们店一个月的流水多少多少呢?老板:30-40万,好的时候有100万。我下意识的看了看门外停的那台车,就这个店月销售额至少30万,真不可思议!(之前做的餐饮店,房租是他们店的3~4倍,但每个月的销售额才10万不到,真是深深的耻辱啊!)……从专卖店出来之后,我又去了几家。不过后来才知道并不是所有无限极的实体店都是专卖店,比如下图就只是一家工作室。


(一家无限极线下工作室)

在此感谢上图工作室的阿姨,她跟我提到专卖店和工作室的区别是流水和级别。专卖店一般月流水超过30万,而且级别需达到见习经理,工作室只需要有无限极的卡就行。通过专卖店和工作室的调查,我发现了专卖店和工作室在无限极整个商业链中起到的作用。打个比方,你在深圳罗湖开一家无限极专卖店,那么周围的无限极会员势必到你店里拿货。

所以,专卖店承担的是货品线下分发的功能。对于公司来说,不需要任何投入就能在线下铺设渠道,而且没有存货问题;对于开店从业者来说,虽然承担了货品积压的风险,但是周围整个片区的会员是“免费的流量”。即使这些会员不是你的下线,他也需要到你店里提货,那么你也能从中抽点。

III.  “无限极大学”承担的角色带我去无限极工厂参观的是上面工作室的大姐,她告诉我,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上千人的队伍参观无限极工厂(刚开始不太相信,后来去了之后得到工厂扫地阿姨的验证),这些考察团来自全国各地,这个规模在全国所有的企业中实属罕见。


无限极大学成立于2012年1月4日,我想无限极近几年业绩的爆发和无限极大学的设立不无关系。每天那么多人去工厂考察,都考察什么?

1.无限极产品原材料。在无限极工厂内,有一个无限极中草药园,里面种植了各种植物,在植物旁边都有相关介绍。

无限极工厂都没有讲解员,讲解员都是领你来参观的老师(你未来可能的上线),当然这些老师的讲解能力都是一流的。

2.工厂生产车间。大多数参观的人都对无限极的生产车间感到震撼,的确,大多数参观的人之前都没有看过那么现代化的生产车间。看到这些自动化的车间,准会员们一定能体会到无限极公司的实力。

3.千人大会。在无限极大学里面有好几个会议厅,不同级别的去不同的会议厅。比如,下图是最大的会议厅,听众大多数都是在老师的带领下,第一次来无限极工厂参观。千人大会的内容都是见习主任以及他的团队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包括之前从事什么行业、为什么从事无限极以及“向死而生”的人生哲理。


在大会快结束的时候,我到楼内其他地方转了转。在1楼综合办公室看到了一个“以一种专业讲解,让体验自由表达”横幅,也在另外一个会议室看到了一个团队在上课,讲解如何营销。这时,我懂了为什么无限极的演讲个个头头是道。

在回来的车上,那些已经从事无限极的老师,会叫新人到车最前面发言,叫大家谈谈对无限极工厂的感受。的确,对于这些新人,在初次了解无限极之前,一定对无限极非常恐惧,在去的路上,有一个新人甚至要在中途高速下车。从新人的发言中,我看到经过老师的现场讲解、自动化工厂的参观、千人大会的动员,这些新人们的那种顾虑渐渐消除。我想这就是无限极大学所承担的最主要的作用。

IV.  无限忠诚的从业人员无限极从业人员的女性占大多数,如果简单从千人大会上看的话,女性的比重可能超过80%。挺佩服无限极的从业人员,在参观的时候,虽然无限极没有给他们付工资、没有给他们买保险,连带人参观的路费和中饭都得自己解决,但是感觉他们自己就是无限极的大股东一样。


比如,在讲解无限极的产品的时候,他们会跟你说,他们的哪款口服液是由哪些药材做的,这些药材都是哪个省的,而这些省的药材源地无限极都建了工厂。

当然,听多了你会发现他们从业人员跟你分享的内容都是一个套路的。

1.残酷的前天: 他们都会跟你分享自己的背景和之前从事的行业。由于文化背景不高,之前从事的都是低端的行业,比如餐饮、小超市、工厂,或者家庭妇女。过去十几年时间里,十年如一日,但是仍没有赚到钱。

2.破茧的昨天:由于常年的辛苦劳动,自己或家人都患有一定的疾病,哮喘病、高血压、颈椎病、腰椎盘突出、糖尿病、心血管、呼吸、神经、泌尿系、妇科病等等都有。在朋友的无数次劝说之下,终于用上了无限极的产品。在无限极产品的调理下,终于重新拥有了健康。

3.乐观的今天:他们说从事的不是销售,从事的是一个健康产业。自己用了好的健康产品,为什么不跟别人推荐?干嘛不辞掉原来的工作,干嘛不转掉之前的店铺做无限极?

4.前途的明天:无限极总共有9层,他们称之为9代。他们会说,加入了无限极,你就加入了一个团队,因为你的老师的业绩跟你的有关系,而你的业绩跟你带进来的人有关系。所以在无限极的世界里,大家都是兄弟姐妹,都互相帮助的,而不是现代社会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当然,他们还会时不时的引证之前哪个公司的老总、副总也辞掉之前的工作来做无限极了。

5.幸福的后天:无限极最大的节日应该是团队成员或者老师的庆典以及泰国游。庆典一般是达到见习经理这个级别,老师带领整个团队接受千人的仰慕。而泰国游对于一辈子都没想到能出国部分从业人员来说,简直就是做梦都会笑醒的一件事。


看到这些从业人员如此的卖力,真佩服无限极的领导真正抓到这些人的心理需求。大部分从业人员之前从事的都是竞争激烈的行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生存法则让他们完全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当然也有一批活着寂寞、甚至怀疑自己人生以及存在的意义的人,在这里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因此,他们相信自己从事的事业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件能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健康的事业,而且还能赚钱,更重要的是在自己死之后,这种躺着赚钱的事业还能传给自己的后代。

我想,现在大家应该稍微能懂为什么一批又一批人前赴后继的要加入其中。

百亿无间道:无限极(下)

我想现在大家应该已经知道了无限极的整个运作模式。无限极公司亲切的称呼这些从业人员为业务伙伴,无限极公司和业务人员是一种合作关系。



有一点非常巧妙是,这些从业人员不但是公司产品的推销员,也是消费者。

根据我们的访谈,无限极从业人员每个月消费产品很多都达到1,000~2,000元,高的甚至超过4,000元。此外,为了保证无限极卡的有效性,你每年至少需要消费300元。

我不知道大家每个月的消费中,哪些日用品消费还能有如此之高?

我想此时你一定很想知道无限极公司一年到底赚多少钱?

先看球友的评论


由于无限极的财务数据不公开,我们只知道2015年的销售总额约283亿,税收是25.88亿。由于无限极用的是中草药,我们可以参考最大的汉方药公司—日本津村制药公司和美国康宝莱公司。

日本津村制药公司2014-2015的毛利率是62%-65%。康宝莱过去几年的毛利润在80%左右。按无限极使用的原料以及销售的价格,无限极的毛利率应该高于津村和康宝莱的,可能在80%-85%之间。至于无限极公司的直销费用,可参考雅芳。在雅芳没有衰弱之前,雅芳的销售费用一般50%-52%左右。


根据无限极利润分配制度以及无限极的宣传资料,大致应该可以估算出无限极销售费用占总营收的40%-45%。

(注:这里的总营收是指给完销售第一步20%折扣后的总收入)

再考虑运营成本,经过初步估算,无限极的税前净利润率应该可以达到25%—30%,最终的净利润率应该可以达到20%左右,也就是一年公司的净利润应该可以达到56亿人民币。

当然,由于公司交的税收是25.88亿,根据税率倒推算净利润应该也超过50亿人民币。

既然公司赚那么多钱,那么从业人员赚得一定也不少了?


(无限极打怪升级图)

这里我们一起好好算一笔账。(纯属推理,仅供参考)



目前,无限极在全国已经拥有超过6,000家专卖店,这里就按6,000家计算。由于无限极的货都是从专卖店出来的,开店资格是专卖店的月流水超过30万。一年单家专卖店的流水就至少400万,由于有些店的流水可能大一些,最终平均每家专卖店的流水在470万左右。(总收入:470万*6,000=282亿)

一家专卖店平均的月流水是39万左右(470/12≈39),无限极的入卡的价格是400(8折),平均每个月每个专卖店用卡消费的次数是100(39万/400),由于有6,000家专卖店,所以每个月消费用卡的次数是600,000次。

考虑到每张卡可能并不会在每个月都有消费,如果月度的重复购买率是50%,那么从业人员的规模就有120万人,如果月度购买率是10%的话,那么从业人员的规模是600万人。个人猜测规模应该在100万左右。

羊毛出自羊身上。

按销售费用50%计算,供从业人员分配的蛋糕有140亿(283*0.5≈140)。

由于无限极已经有6,000多家专卖店,每家专卖店每月的利润约为4万元,单单这6,000家从业人员的收入约为29亿,再加上更高级别的业务总监、高级总监的收入,剩下供见习经理以下的从业者分配的蛋糕约100亿。

但不到见习经理从业者的规模仍然高达100万,也就是说剩下的这些人的平均工资不到1万/年(100亿/100万)。

所以,的确做到级别高的人可以躺着赚钱,但做到那个级别的人的比例有多少呢?


在参观的时候,我特地拍了以下无限极的表彰墙,我算了算,列在墙上的名字不超过200个。这些都是通过无限极步入富人生活的名单。上面还有很多是空的,等待更多人将自己的名字载入其中。

对比中国的直销模式,美国的直销更加残酷,像康宝莱,金字塔顶端的1%从业者的收入占总佣金的88%,意味着剩余的99%的从业者只能分到12%。


(美国直销公司top1%经销商佣金占比)

重新回到1994 年,无限极公司第一款产品上市,结果三个月都没有卖出一盒。成堆的产品积压在库房里,令人忧心。

李惠森开始将公司的销售模式转为直销--产品不在商场、超市等传统的公众的销售渠道售卖,而是直接由"业务伙伴&# 34;以面对面的方式,通过讲解和示范方式将产品和服务直接介绍给消费者。在国内众人皆知的安利便是通过直销将业务的触角伸至角角落落的。

尽管这一模式曾被臭名昭著的传销株连,但李惠森认为这是保健品销售的最好方式。他通过考察发现,保健品最好的证明是使用者的感受,而不是超市销售人员的推荐。

调研完的感受:

其实经过这次无间道的调研,最大的感受是理解了直销方式的本质。现在我再回头看当年Bill Ackman做空康宝莱的那300多页的PPT,我终于可以理解为什么康宝莱的运输成本那么低,康宝莱的实体店那么差,康宝莱也从来不打产品广告,而康宝莱却能在短短20年时间,把销售额做到跟成立100多年的$丘奇&德怀特(CHD)$  差不多。

虽然我认为Bill对康宝莱当时的攻击很多是误解,但里面有一个很好的逻辑是直销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如果一旦最下层的不能赚钱了,这个直销的游戏还能一直玩下去吗?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