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品铺子难了!“一女二嫁”闹剧搞砸,还被索赔50万一天的违约金
来源丨深蓝财经
撰文丨杨波
良品铺子“一女二嫁”的股权纠纷闹剧,终于迎来阶段性结局。
10月16日晚,良品铺子发布公告,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宁波汉意”)终止与武汉长江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江国贸”)的股权转让协议。
这意味着,第二个买家正式出局,而此前的签约方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州轻工”)的诉求仍悬而未决——宁波汉意是否需履约转让股权?若违约或将承担每天49.5万的违约金?这场资本闹剧背后,究竟还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1
转让闹剧,一波三折,日违约金或达49.5万
10月17日,良品铺子发布公告: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未能在《股份转让协议》约定的最后日期(即10月15日)达成与长江国贸的全部生效条件,因此协议终止。
本次股权交易终止的背后,还有重要的前戏。
早在今年5月,宁波汉意率先与广州轻工签署了意向协议,约定转让19.89%股权(7976.4万股),并承诺给予广州轻工至5月28日的优先购买权。
此前的公告中还透露,广州轻工曾向宁波汉意发过《关于督促签署交易协议的函》。也就是说,广州轻工是决意要购买的,但不知何故,宁波汉意并未履行。
转折发生在7月17日:宁波汉意突然与长江国贸敲定股权转让,计划转让21%股权(含宁波汉意18.01%、一致行动人良品投资2.99%),并引入达永有限(今日资本)同步减持,最终使长江国贸持股达29.99%,交易价格同为12.42元/股。
这中间究竟经历了什么,外界也很难猜测。
这波操作,直接引爆了双方争夺。
广州轻工起诉到法院,希望法院判决:继续以12.42元/股价格购买良品铺子7976.39万股(总价款9.9亿元);按照日息万五赔偿违约金,截止7月31日为3170万(9.9亿元*0.0005=49.5万元/日,差不多50万的样子),以及其他费用。还申请财产保全,导致宁波汉意所持7976万股(约19.89%)的良品铺子股权被冻结。
股权都冻结了,宁波汉意想卖给长江国贸的心愿,自然难以成行。
由于上面两个买家分别隶属于广州国资和武汉国资,于是就有了两大国资“抢”良品铺子的戏码。
至于后续的股权转让纠纷走向,我们也将继续关注。
2
宁波汉意的资金链困境
宁波汉意“冒险违约”的背后,或许与其资金链困境有关。
截止到8月14日,宁波汉意仍有759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8.93%被质押。宁波汉意未质押的股权数量为6538.7万股,已经低于向广州轻工转让的数量!
即便加上良品投资的1197万股,二者合计为7735.72万股,也不够用于交易,因为还差了241万股。
怎么办?
若宁波汉意输掉与广州轻工的官司,可能面临资产被强制执行的风险,同时需承担高达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违约金。
宁波汉意表示,除了正常应诉以外,正在积极采取行动与广州轻工进行和解,争取早日解决争端。不过目前,尚未有最新结果。
而股权质押记录更暴露宁波汉意的资金链困境:
从2020年8月开始,宁波汉意开始频繁质押股权融资。到2023年7月,宁波汉意直接质押了5000万股,占总股本的12.47%,质押日收盘价24.4元用于融资。
到2024年8月,其质押股占所持股比例升至53.72%。今年8月,再度上演“解押再质押”戏码,质押比例维持53.72%。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7月大额质押时股价约24.4元/股,而2024年8月已跌至11元,质押股份市值不断缩水。由此,宁波汉意的质押比例越来越高,反映了其长期依赖股权质押滚动融资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宁波汉意曾在2024年5月计划减持3%,但因股价低迷仅完成减持58万股。因此,大股东急于转让股权背后,也引发了市场猜想:难道试图用转让股权的价款,来支付质押融资款?
有投资者表示,“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下亏大了”。
3
良品铺子基本面恶化
作为老牌零食品牌,良品铺子这两年业绩越来越难。
2024年公司营收71.59亿元(同比降11%),扣非净利润7476万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进一步扩大,扣非净亏损达到1.19亿元。更致命的是现金造血能力枯竭: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577.15万元,较2023年的12.9亿元暴跌99.55%。
这一切源于零食量贩火速崛起,良品铺子的“高端零食”人设难以维持。
以鸣鸣很忙(赵一鸣、零食很忙)招股书数据为例,2024年其门店销售额为555亿元,营收为393亿元,毛利约30亿元,毛利率仅7.6%。具体到门店数据,由于秉承性价比策略,商品平均毛利率仅18%。
另一个巨头万辰集团(好想来品牌零食)2024年营收323.29亿,销售毛利率仅10.76%。
反观良品铺子,虽然在2023年启动平均22%的降价,但性价比依然不高。良品铺子2025年上半年销售毛利率依然维持在24.42%的水平。最直接的结果是,降价依然未能留住消费者,资料显示,2025年上半年末门店数量共2445家,较今年初净减少了259家。市场份额被挤压的趋势愈发显著。
而资本市场也用脚投票。截止10月17日,公司市值为50亿元,较2020年巅峰时期的340亿元缩水达85%。
机构投资者也纷纷撤离。高瓴资本早已完全退出前十大股东。今日资本自2023年开始减持,从1.21亿股减持到7282万股。
4
结语
良品铺子的“一女二嫁”闹剧本质上是传统消费企业在行业变局中“病急乱投医”的缩影。其核心矛盾并非单纯的股权纠纷,而是高端化战略失利、渠道优势不佳、资本信心崩塌的综合结果。
对于零售行业而言,这更是洗牌加剧的信号。若企业不能及时把握消费趋势,做出的调整,极有可能被行业后来者洗牌出局。
良品铺子的救赎之路,或许才刚刚开始。
作为消费者,你们怎么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