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的万能提问公式
来源:新闻与写作
财经新闻一般有两类:新闻调查类和专题策划类。前者更注重采访过程,虽然前期准备也比较重要,考验记者的是采访突破能力;后者的前期准备工作则更重要,一旦想好,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心里就基本有底了,所以策划与应变能力才是关键。
我们这里主要讨论专题策划类财经新闻的采访工作。
对财经记者来说,前期准备得再充分也都不过分,可谓准备工作直接决定着最终的文章质量。 一般准备工作,应尽量多看下面三类资料:
(1)背景资料
了解被采访对象及其企业的基本情况,大多可以从企业网站上查寻到。这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2)最新新闻
从这里可以了解到被采访对象目前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3)媒体报道
看看同行是从什么角度做新闻的,自己如何才能超越和求新求好。
准备工作最终都是以拟采访提纲结尾的。那采访提纲又该如何拟?其中有没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有的朋友会说,采访提纲怎么会规律性呢?面对的被采访对象不同,面对的企业不同,自然采访的问题也不同;即使同一家企业或同一个被采访对象,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关注点还不同呢。
但实际上,对财经记者来说,由于绝大多数的被采访对象都是企业家或企业的相关从业人员,所以,采访提纲还是有规律可寻的。可以说,我们的采访提纲有60%都是相同的,都在围绕着企业竞争、发展、管理等问题打转。
所以,有些问题就是财经记者通用的“万能问题”。以下就是一些“万能问题”,您可以继续在后面添加。
1.同质化现象与特色化生存。您所在的企业有什么样的特色?竞争优势何在?市场空间在哪里?
2.凡事总是一分为二的。您所在企业的不足或有待提高之处在哪里?市场机遇背后有什么样的风险与挑战?
3.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强化竞争优势?并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4.您所在的企业处于什么样的市场位置?如何看待竞争对手?尤其是面对外资企业的竞争?
5.企业成长过程中遇到哪些烦恼(如恶性竞争、法制不健全、融资难等)?
6.如何看待多元化的风险?怎样处理主业与副业之间的关系?
7.做大还是做强?也就是说,发展速度(规模)与盈利能力之间如何平衡?
8.跨区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异地管理?怎样复制成功?如何适应当地市场?
9.长期目标与短期利益之间是如何平衡的?
10.您最推崇的企业家是谁(山姆、韦尔奇、松下幸之助等)?从这些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学不到什么?与他们相比,还有多大的差距?
11.公司管理中,集权还是放权?对于放权,又如何去考核与监督?
12.管理框架调整、机构整合的初衷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执行难度?
13.什么样的人才战略?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机制?
14.并购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怎样消化吸收?能否实现1+1>2的预期目标?
15.与上游供应商的关系?如何实现低成本与高品质之间的平衡?
16.不同品类、品牌间如何进行管理?与公司的统一形象如何协调?
17.有没有上市融资方面的计划?上市后资本运作方面的打算?
18.以前的经历,对您目前从事的职业有何影响?
19.在生活中,如何朋友介绍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
20.如何处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
当然,采访提纲是死的,采访却是活的。所以,在采访过程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即使调整自己的采访提纲。
影响调整的因素大致有:A、环境;B、周围有哪些人;C、什么时间采访;D、被采访对象的忙碌状态;等等。
采访中应变的技巧有:A、从轻松话题切入;B、及时调整问题的先后顺序;C、设法将话题引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D、尽量形成互动;等等。
总之,“顺势而为”很重要。当然,偶尔运用一下逆向思维或是“激将法”,也可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本文转自公众号:南方传媒书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