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
快速评论

“利润才是一切” 的金融分析师将要失业了?

浏览: 2018-02-11 15:44:30
身为股市中一度最负盛名的专业人才之一,金融分析师的职业前景早已受到新型基金的冲击,而近日推出的欧洲新法规MiFID 2又成了一记重击,令他们面临优胜劣汰。这背后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分析师行业已经产生了太多的公司吹鼓手,却一直缺少公正独立的质疑者。

来源:陈思进的博客

身为股市中一度最负盛名的专业人才之一,金融分析师的职业前景早已受到新型基金的冲击,而近日推出的欧洲新法规MiFID 2又成了一记重击,令他们面临优胜劣汰。这背后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分析师行业已经产生了太多的公司吹鼓手,却一直缺少公正独立的质疑者。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分析师如日中天,能够一手操控企业声誉。行业内两三个大腕分析师“买入”或“卖出”的建议就能大幅影响股价。基金公司和很多财经记者都有赖分析师来识别公司的前景。顶尖分析师的收入也非常可观。但那样的黄金时代却是建立在某些腐朽的根基之上:分析师的丰厚收入来自为大投行工作,大投行的业务包括在新股发行以及并购上为公司提供建议。因此,分析师自然会心照不宣地看好公司前景。久而久之,“买入”的建议远远超过了“卖出”。这看上去不像公正的分析,倒更像是市场营销。

这种情形为什么竟一直存在?投资者从投行获得优质的研究报告,但一直以来他们并不直接为报告付费,而是选择研究报告做得好的投行帮他们从事证券交易挣佣金。这种“软佣金”体系产生了两个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不管是哪种情况,实际为服务掏腰包的都是客户,而不是基金公司。

近日推出的MiFID(《欧盟金融工具市场指令Ⅱ》)新规禁止投行将研究报告与其他产品打包在一起,基金公司将必须单独为研报付费。因此可以想见,它们会变得非常挑剔。格林威治协会(Greenwich Associates)的调查估计,今年在分析师研究报告上的预算可能会下降20%。

特将我几年前写的《华尔街金融分析师的口头禅:“利润才是一切”》再贴上来,和大家分享,温故而知新:

分析师几乎从来不会建议“卖出”,更别说“强力卖出”具体哪家公司的股票,因为这会搞砸与这些公司的关系,其后果是,分析师所在的券商可能将得不到这些公司的债券发行、股票交易、收购、回购等业务。如果说“卖出”这个词的次数太多的话,你的老板就很可能要请你走人了。

“利润才是一切”
/陈思进

“Revenue is nothing,Profit margin iseverything!(营业额不算什么,利润才是一切!)”这是华尔街金融分析师的口头禅。在华尔街,金牌金融分析师权高位重,往往建议“买入”一支股票时,股价会神奇般的上涨;而当建议“卖出”一支股票时,股价便鬼使神差般的下跌,似乎只要动动嘴皮子便大把美金落袋,年薪成百上千万的不在话下。

然而事实上,金牌分析师的烦恼也是旁人所无法体会的,尤其是金牌分析师手下的团队成员,有时为了找出某个行业的数据,比如次贷危机将给金融业带来亏损的金额,可能连续几周都要在办公室工作到半夜。

他们的工作艰巨繁复,必须每天带着上司配发的“黑莓”(BlackBerry)手机,像妇产科大夫那样24小时Standingby;埋头在成堆的文件数据中,做收入分析、现金流量评估和研究资产负债表;还得为更大牌的分析师至少提供三份报告,以便那些“大师”对投资者发布“买入”、“卖出”和“持有”等建议。真是“干得比驴累,吃得比猪差,起得比鸡早,下班比小姐晚,装得比孙子乖,看上去比谁都好!”

而金牌分析大师的烦恼,往往就是必须学会说假话。如今华尔街上有成千上万位的金融分析师,其中5%左右在追踪研究金融业,他们所监督涉及的美国企业的总市值超过15万亿美元。分析师本应作为金融系统的巡查员,认真研读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告诉投资者正在发生的市场的真相。

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由于受到市场大盘走势、竞争环境和每个公司各自问题的影响,股票上涨下跌起伏不定,使得买入与卖出评级的比例严重失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理论上来说,这个比例基本上应该是一半一半。然而,在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买入与卖出评级之比是100比1,甚至更高。有些分析师唯恐给他们所在的机构添麻烦,唯恐疏远了他们研究的公司或是惹怒了自己的上司。

我曾经的同事伊凡,就是一位金融分析师。他曾接到为一家健保产品公司做股票评级的任务。他看了那家公司的财报,其营业额(Revenue)一栏很漂亮,这倒不奇怪,因为是全北美名列前茅的大公司,不过一看利润(Profit)却不怎么样,股价当然上不去。这家公司便给出巨资,请伊凡的公司做出“强力买入”的评估。

伊凡接到任务后研究了多份关于这家公司的分析调查报告,发现这家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越来越多使用具有化学成分的胶囊,而这类胶囊在体内溶解困难,胶囊内的营养成分不但无法释放起效,胶囊自身也很难消化,甚至积聚在消化道形成胶囊残渣球。进一步更发现,其实那些健保产品中的营养成分都很难被人体真正吸收。

因此,伊凡认为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那些分析报道一旦被媒体披露,公司的营业额肯定不会大幅增加,利润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突破。他给了“卖出”的建议,被“金牌分析师”(顶头上司)大骂一通:“客户是上帝,don't fxxx your job!”

“利润才是一切” 的金融分析师将要失业了?

分析师几乎从来不会建议“卖出”,更别说“强力卖出”具体哪家公司的股票,因为这会搞砸与这些公司的关系,其后果是,分析师所在的券商可能将得不到这些公司的债券发行、股票交易、收购、回购等业务。如果说“卖出”这个词的次数太多的话,你的老板就很可能要请你走人了。

其实正确的做法是,有着上万阵容的华尔街金融分析师,本该凭籍自身的知识和智慧,对拥有相当控制权的上市公司做出独立的评价和分析,增加透明度,让局外人看清真相,切实起到监督和平衡利益的作用。

2012年初写于多伦多

深蓝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推荐用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