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1 18:52:45
已阅读:

红星新闻一夜之间走红了!就像大家从来没看过新闻一样,突然发现这世界上,在我们身边的记者,居然还能跑出这样的好新闻来。

其实红星新闻才刚刚做了两个事,先是金正男在马来西亚被刺杀之后,红星新闻记者奔赴现场进行采访,发回了大量的独家报道。人们看到这个新闻后惊叹,这么大的国际新闻事件,是成都商报旗下的红星新闻干的呢,大指姆从心里伸出。金正男的事情才刚刚刷遍朋友圈不久,红星新闻又搞事儿了,一个四川人在武汉把人家面店老板的头给砍了,人们正在感到惊恐之时,发现朋友圈里悄然又被红星新闻的稿子刷屏,原来这个四川人还是一个精神病残疾人。报道把大量的目击人的讲述进行了梳理,勾勒出一个大致完整的行凶过程,稿子很快十万加。

于是乎,两场胜仗让红星新闻彻底扬眉吐气,QQ群微信群、大街小巷都在说它,就像久旱逢甘露,一夜之间红星照耀中国。大大小小的自媒体都在说红星新闻创造的奇迹,也有说是一个全新的好模式。

说句实话,红星新闻这两次做的新闻确实很不错,但这些自媒体写表扬稿也写得太夸张了,难道其他媒体记者做不出来吗?这种新闻放眼到十年前的都市报鼎盛时代其实比比皆是。那年头,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等媒体你追我赶,唯恐自己在重大新闻事件上缺失了自己的声音,甚至在同城媒体竞争中,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相当激烈,一个重要的人物没有采访到,竞争对手采访到了,记者和采访部门的负责人都要被罚款。换言之,那个年代,就是比拼的新闻专业主义,比的是谁能更快抵达新闻现场。

虽然那是一个网络传播并不发达的时代,但是记者们所追求的都是现场、现场、现场,因为他们都坚信,只有抵达现场的新闻才能够更好地去还原新闻事实,才能够有机会为读者讲述新闻事实。于是,成都商报大声地喊响一句口号:“新闻发生了,商报在现场”,而对面的华西都市报也为自己开辟了名牌栏目“华西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笔者有幸在当年最鼎盛的两家都市报工作过,从事过很多的调查新闻工作。每每发生重大新闻事件后,报社领导给我打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马上买机票,去哪里哪里。

那是一个富有新闻激情的时代,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盛行的时代。在国内媒体圈非常知名的记者龙灿曾经在华西都市报做机动调查记者,我刚刚毕业进报社那会儿问他,怎么样才能够成为你们那样的记者。他说,只要报社愿意给你每年付出几万元、十万元的机票钱,你就能够成为和他一样的记者。

他的这句话说明了当时新闻环境的两个状态,一个是新闻人都是以采访现场新闻、做调查记者为荣的,二个是去现场报道能够对记者采访技能的提高有决定性的帮助。

所以,像现在红星新闻做的新闻,放在那个时代其实就是常态,而现在被刷屏恰恰说明了我们在新媒体转型过程中把曾经的优势丢失了太久,在自媒体的短暂荣光中迷失了太久。

环顾现在的媒体圈,大有一种自媒体化的趋势,记者不去现场了,或者没有条件去现场,或者媒体没有财力和兴趣支持记者去现场,流行起办公室闭门造新闻,甚至整合新闻、改编新闻成为一种时尚。有些媒体搞新闻一年到头没搞出什么花样,倒是搞公众微信号搞得风生水起,每天为阅读转化率不到5%的阅读数据抠破脑袋,实在不行就搞一些整合稿件配上耸人听闻的标题党,挣得聊以自慰的阅读量。

不是说媒体干公众微信号就不是做新闻,真正的好新闻,比如红星新闻的内容,就几千个粉丝也能获得十万加的阅读量。很多媒体自媒体化、微信化的本质并非是做新闻,而是配合了公众号营销的需要,可以给这种心态定义叫新公关主义。新公关主义与新闻无关,新闻是为讲述事实,新公关主义旗号下的自媒体是为了包装传播。自媒体们最根本目的并非去践行新闻专业主义,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粉丝活跃数据,以便获得更多的广告单子。

正如今天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当每个自媒体都想从帽子里变出兔子,已经没有记者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了!》所说,随着传统媒体的垮塌,一起垮塌的还有正规新闻的采访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带来的叫做新闻事实的产品。

但凡经历过都市报兴盛时代以来的媒体人,都不会大惊小怪红星新闻才刚刚做出的两个新闻。然而,在这个新闻匮乏的时代、浮躁的新闻虚无主义时代、急功近利的自媒体营销时代,红星新闻重新重用当年那帮做新闻的人来做点新闻人该做的事,是难能可贵的。

问题是,他们这样子搞,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彻底复兴呢?

作者|涂劲军 每经网负责人

深蓝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资讯
财经风向标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