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经济学:为什么你娶不到女神,嫁不了豪门?
爱情与婚姻
爱情,我曾从经济学角度下了一个定义:爱情是一种具有互补效用的非耐用消费品,是实现人们幸福感的众多消费品之一。所谓互补效用,是说某一产品单独存在,价值不会太高,甚至无价值。当另一产品出现时,彼此的价值会同时提升;所谓非耐用消费品,是指必须在短期内消费掉或者容易损耗的消费品。
婚姻,我认为它是"基于功利考虑的攀比困境":结婚的必要条件是降低交易成本,与此相应地提高了合作的收益(感情、子女、生理、经济等);结婚的充分条件是习俗。
选择对象,就如选择鞋子,它的精美和高贵或许对你也很重要,但绝非决定因素。合脚才是最好的。
分工理论
从根本上说,恋爱具有寻找配偶的生物性,不管是出于生理需要还是繁衍后代,总之,人有群居、特别是与异性合作生活的本能。一提到合作,就与经济学联系起来。亚当·斯密(1776)提出分工理论的时候,就是提出合作理论的时候,因为分工和合作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要分工就要合作,要合作就要分工,谁也离不开谁。因此,中国自古就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
你选择的,是否是"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我总结了一个所谓的"门格尔法则":找到一件东西的价值的最明白的办法,是假定失掉它,看它可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损失。
初恋为什么最美好?因为它基本上是失败的。而经济学的严格证明发现,得不到的,对你而言,是代价最高的,也就是你评价最好的。
所有爱情的悲剧成因都跟信息不对称直接相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信息不对称就必然不好。如果信息对称,或许不会出现悲剧,可是,爱情就会缺少浪漫色彩,成了平淡无味的白开水。
在经济学家看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都是有"机会成本"的,凡事无例外。伴侣的选择,也是一种权衡(tradeoff)的取舍过程。恰当的比喻是,择偶像沿着麦田拾麦穗,一般情况下只能拾一枚。你将如何决策?如果你总是觉得后面的麦穗会比较大,自然不会浪费惟一的机会。可是当你发觉后面的麦穗越来越小时,你却又不甘心。最后你根本不肯去拾麦穗。于是,你只好被"剩下"了,成为"剩女"。
我们都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有时候避免不了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有些情侣甚至会面临分开的局面,如果真的是过不下去,但是心里又难受,经济学中沉没成本原理可以帮你。假设买了一碗饭,实在难吃,吃不下去,怎么办?我的建议是不再吃了。买饭的钱是沉没成本,反正追不回来了,再吃又增加了成本,就是身体的难受。
有个姑娘,她男朋友爱打游戏,经常找她要钱上网吧、买游戏装备,刚开始觉得不给钱怕影响关系,慢慢地形成了习惯,而这男生又一头心思扎到游戏里面,对她不理不睬,女生几度想要分开,但是因为抱有希望,且前前后后花了两千多块,盼着他慢慢成熟起来,就一直拖着,这样做的后果是花的心思越来越多,花的钱越来越多,男生变本加厉!于是忍无可忍,但是那两千多块钱怎么办?我跟她说,分了吧,那两千多块是沉没成本,就当喂狗了,如果拖下去,成本会越来越大。放弃沉没成本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决策都认真对待,避免无效或者有害的决策的发生。选择男女朋友的时候,要慎重,两情相悦、人品上乘才是最好的选择。
较长的求婚期可以让女人剔除那些不太可靠的对象,也就是说,在更长时间的交往后再发生性关系,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会从中获益。这段等待期越长,女性就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对方是不是一个合适的对象,同时,男性也有更多机会证明他们能成为合适的伴侣。
如果双方"门当户对",也就是说,两个人拥有相似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从而拥有相似的性格、生活兴趣、文化倾向、处世观念、价值判断、消费方式,等等。那么,这样的婚姻,和谐美满的概率非常大,因为,其协调成本非常低。比如说,双方都习惯于睡觉前刷牙、洗脸等,就不存在这方面的冲突,生活在一起就很自然;相反,如果一方不喜欢睡前洗漱,就与对方的习惯和要求产生冲突,如果一方愿意而且能够改掉原来的习惯,适应新的要求,则会避免冲突。在不同的习性的磨合中,冲突不可避免,如果处理不好,必将导致婚姻的破裂。
这样一来,门当户对的婚姻理念似乎更容易让人接受,即: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找到什么样的人。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的故事在现实中并不多见,孔雀女和凤凰男的结局往往并不尽如人意,也许白富美和高富帅才是天生一对。想象一下,两个家境有着天壤之别的人,生活习惯、处事方式、金钱观、兴趣爱好.....种种差异往往会令其中一方难以自处,更别说面对家族圈子了。豪门水深,而且门槛高,挑战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因此,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婚姻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你找到对的人,过上幸福的婚后生活。
这可以增进婚姻的幸福指数。多数家务都是重复性的劳动,比如拖地、洗衣服等等。日复一日的从事这样的工作,难免产生边际效用递减(按:我并不认为工作与闲暇是替代关系),直至心生厌恶。但是,一旦它被分担,夫妻协作完成,结果大不相同。
男人收入如果升高到一定程度,为何就从有益变成有害了?当你的收入相对低的时候,你所能进行的产品组合是相对有限的;当你收入的相对提高,你可以购买更多的产品,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产品,或者说将用腻味的产品淘汰,使用新品种。
换妻给参与的各方带来的"好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的确,长期与妻子生活,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握着老婆的手,就如左手摸右手"。那么,换个妻子,是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新鲜感的。但是,这一时的快感,未必"合算"。从理论上讲,一个男子所拥有的女子数量越多,他从每个女子那里获得的"收益"(包括生理和情感)是递减的;同样的道理,对于一个女性而言,她拥有的男性越多,她获得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那么,"换妻"或曰"换夫",每个人从中获得的边际效用只能是越来越少,最终可能连原配妻子(或丈夫)都觉得腻味,婚姻或许就走到头了。
另外注意的是,结婚有个很重要的代价,就是意味着不能再考虑别人了,除非承担代价分开。好比说,决定在某棵树上吊死,意味着你要放弃整个森林。遇到心仪的姑娘或者小伙子,你决定付出努力牵到她(他)的手,或者最后决定结婚,这时候要三思,万一你以后遇到更好的怎么办?当然并不是不能相互爱慕,不能结婚,而是不要冲动,以免后悔。这叫机会成本,因为时间和机会是有限的,做一件事的机会成本是不能做其他事。现在是一夫一妻制,娶人或嫁人,只能一个。
除了心灵之间的帕累托改进,我认为还要避免一些硬伤。有些行业或者职业普遍比较忙,为了照顾老人和小孩的考虑,也为了两个人的恋爱和婚姻生活,应当避免找同样很忙的恋人,比如医生、野外工作者、军人、军工厂工作、常出差的人士,这里没有偏见的意思,就是冷静地说,两个人都不要太忙得不着家,老人怎么办?孩子怎么办?最近的新闻,"忘了老公长什么样了,我想去看看",这种情况下是没有帕累托改进的,两个人相互都照顾不了,更不要说老人孩子了,当然并不是说一定分开,而是可以考虑下更换职业,实现帕累托改进。总结一下,还没有找对象的,尽量避免两个人都很忙的情况,已经恋爱了或者结了婚,好好考虑下职业选择,实现帕累托改进。
后记:
爱情是个复杂的活动,很难说得清楚,有理性有感性,有自私有无私,有欢声笑语有哭哭啼啼,本文试着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甚至指导恋爱活动的进行,不是说一定要如此,而是相对理性地用经济学思维看待爱情,避免走入误区。
作者:秦少华、刘正山 来源:经管之家论坛
深蓝财经网 微信号:shenlancaiji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