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快速评论

【深蓝访谈】南友圈苟骅:媒体人转型一定要突破弹簧门

作者:深蓝 来源:原创 浏览: 2016-07-26 19:51:57
苟骅是南方报业的佼佼者之一,他辞职之后创立的南友圈办得如何了?对媒体人创业转型有什么样的思考?

深蓝财经计划做一系列的在线访谈活动,访谈对象主要是媒体人、前媒体人以及新媒体圈优秀的创业者。本期我们邀请了南友圈CEO、前南都报系副总裁苟骅。


南方报业在中国媒体业素有黄埔军校之称,南方报业培养的新闻人为中国互联网输送了大量人才,苟骅是南方报业的佼佼者之一,他辞职之后创立的南友圈办得如何了?对媒体人创业转型有什么样的思考?请看本期访谈,以下是访谈实录,部分有删节。


【嘉宾】:南友圈CEO、前南都报系副总裁 苟骅

【主持人】深蓝智库研究员,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张威


1


张威:首先感谢各位观众朋友参与我们的访谈,由于各位朋友的支持,我们上期做的金融八卦女访谈,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三大平台的点击超过2万,获得了比较成功的传播效果,今天晚上我们请到的访谈人物是南友圈创始人苟骅,所谓南友圈就是南方报业的朋友圈,南方报业一直英杰辈出,他们中很多人在中国互联网圈有相当影响力的人。首先,我想请问下苟总,您成长在南方报业,简单介绍下履历,以前在南方报业主要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呢?

苟骅:感谢深蓝财经,感谢张威的邀请。加入微信群的时候意外的发现群里有很多全国的媒体同行,都认识,特别还有一些以前的老同事,大家可能对我来说也不陌生。我在南方报业呆了18年,从南方都市报深圳记者站做记者开始,后来分管过南方都市报在深圳采编业务以及整个区域的运营。后来开始转型,来分管南方都市报收购的奥一网,推进南都网和奥一网整合以及大粤网的合资。


张威:我们这个群也是临时建的,很多人有意向来参加这个访谈我们才拉进这个访谈,如果去我们主群看你熟悉的人更多,太多南方报业的。


苟骅:我大概在09年比较多的经历参与南方都市报向全媒体集群的转型。离开南方报业之前短暂的分管一段时间南都周刊和南都娱乐周刊,去年年底,也算是比较意外的,很多南方都市报的前同事大家筹资组建了南友圈并引起了一些投资机构的注意,因为有市场化投资的介入需要组建专职的团队,后面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决定离开南方报业创立南友圈。


2


张威:我们一直知道南方报业是中国最好的报业集团之一,为中国新闻界培养了很多人才,尤其是他们很多人南方报业之后也主导了中国互联网一些巨头的发展,所以他们影响是非常广的,南方报业本身自己也做了很一些新媒体转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像您刚刚说的奥一网、南都网和并读等等,这些新媒体做的都不错,但最后没有形成现象级影响力,您认为主要的原因在哪里?能否跟大家分享一下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创业上的优劣?


苟骅:你说的这个问题很大,向互联网转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的十多年的经历,南方报业包括特别是南方都市报在国内比较早的开始向全媒体集群转型,包括收购奥一网,创建自己数字平台也就是南都网。包括和腾讯合办大粤网,包括后来创办的并读APP。


我觉得我们当时在转型过程中,两方面还算有影响力,一是国内比较早的开始介入网络问政,现在的网络的问政跟南都和奥一网有关系的,或者说我们也是初创者。网络问政这样一个形态虽然很多人并不看好他的商业前景,但事实上纸质媒体依托他的背景和互联网平台在拓展社会各界网络空间、言论空间发挥了大的作用,至少到现在几乎是全国所有传统媒体都从创办都有类似的问政栏目。另外一个南方都市报在国内比较早的提出全媒体集群概念,会发现很多国内媒体都在用全媒体集群这个概念,不仅用了概念,很多把当时南都开创的模式进行了复制,有些进行了提升。


所以说,从我的理解来说,南方都市报在全国开网络问政之先河和推动向全媒体集群方面还是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但是确实是,正如你所说的其实南方都市报这么多年转型包括南方报业的转型,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平台级的产品,这个应该来说不仅是南方报业还是整个中国的报业来说,都是比较大的遗憾吧。


3


张威:这个问题的确很大,但这是各大报业正在做的事,包括我们广播电视台、电视台也想转成新媒体,在新媒体方面做成自己的APP,占领手机的终端。 南方报业新媒体的确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没有形成很牛的平台,很多人离开了南方报业以后反而做成了又影响力的平台,您觉得原因在哪里呢?

苟骅:原因在哪个地方呢?以前我们在阵痛过程中做过反思,是不是没有市场化资本的介入,是不是自己的体制机制不够灵活,事实上最后到我离开南方报业的时候,到现在出来创办南友圈半年后对比后真正发现,其实在传统媒体我们有人才,有创意,包括有很多项目。包括南方都市报后来创办自己的创意的孵化器,事实上你会发现所有的这些好的创意、好的项目最后都受制于一个弹簧门,也就是体制问题,没办法真正的和互联网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嫁接在一起,互联网天生的是一个去传统媒体的载体。


互联网他的优势在两大块,第一个是提高传播的效率,第二个把传播成本降得足够低。从这两方面来讲,现有的体制,媒体运营机制是无法满足低成本高效率传播的,客观上造成传统媒体机构的转型是举步维艰的,而且越往后走路子越窄。相反,正如你刚才提到的我们很多同事从体制内跳出来反倒做出了非常大的互联网产品和平台出来了。这说明互联网天然的是发挥个人创意的平台。


4


张威:很多人提到其实最主要的问题是股权激励不到位,拿不了体制内的股权,你觉得这是一个核心原因吗?

苟骅:股权激励不到位现在是很多体制内媒体转型的难点吧,事实上,最近这几年南都自己的创业孵化器当时在股权设计方面参照了市场化做法,要求团队持股不低于70%,后来发现体制内孵化项目还是很难走出去。现在市场化资本非常排斥有国有股份来做的很多创业项目的早期孵化。


为什么市场化资本排斥?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国有资产流失是一个非常吓人的帽子,很多时候国有股不在于占比多少,哪怕只有1股。国有企业内部决策流程或者说规定吧,会让项目决策效率很低,同时很可能被意识形态化,这个我觉得是这很多市场化的资本比较忌惮和担心的吧。


5


张威:所以我们搞创业项目要吸取前面的教训,在股东的选择上要注意,我想问下苟总,您现在这个创业项目,南友圈主要是做什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苟骅:所以我们还是面向未来吧,现在做的南友圈一开始是想做一个媒体人创业的互助社群,后面因为是市场化资本介入之后,我们之后按照市场化资本的引导开始做媒体人创业的一些孵化。这里面是当初的设计吧。事实上经过半年的验证之后,我们接下来可能会在在重要的单点上进行重点突破。


我们当初把FA,创业项目的融资对接作为重点,我们已经和全国100家创投基金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资金规模达两千亿的媒体人创业的合作平台。第二是产品和方向是创立媒体人的cco商学院,cco商学院把它界定为培养创业第四合伙人。以前创业都是铁三角,COO,CEO、CTO。现在发现很多项创业目融资到一定阶段后需要有媒体人背景的cco角色,我们把他叫做第四合伙人,也符合国际上对媒体的界定为第四权利。培养方向为第四合伙人,为创业项目营造第四权力。


6


张威:好像就是要帮媒体的创业者融资,是这个意思吗?针对的对象一定是南方报业的人么,因为毕竟你们叫南友圈?

苟骅:南友圈服务的对象肯定不只针对南方报业的人,针对是所有的媒体人,很多非媒体的创业项目也在我们的孵化项目之内,所以我们有两句话,发起南方,不至于南方,发起媒体人,不至于媒体人。未来聚焦的方向更多的关注媒体人的转型。


随着整个传统媒体的衰落,将会越来越多的媒体人要走出体制寻找在互联网平台的空间吧,我们也调研过,现在所孵化的媒体项目还有一些自媒体人,发现差不多接近一半人需要转岗,特别是有一些专业背景的人,经过系统的培训之后,成为创业项目媒体合伙人,具有合伙人经验的高端人才。


7


张威:已经有人迫不及待想提问题了。苟总已经把南友圈商业模式说的比较全的。下面是观众提问时间,大家踊跃点哈。

杜放(前媒体人,资管公司):我理解的是给创业项目找PR总监?还是说找一个负责公共事务监管沟通的PA?以此作为媒体人转型的落点。


苟骅:大家都知道创业项目价值更多的体现在估值上,投资人特别看中的项目本身的的市值高或低,我们现在培养的cco角色负责的领域肯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PR,PA角色,应该是必须站在资本运营的角度上进行品牌的市值管理。我跟很多大的互联网老总都讲过。聚美优品的创始人陈欧来南都做分享的时候,特别提到在纳克达斯敲钟的时候回头想起来没有做好品牌市值管理,上市的骨架没有达到预期。目前跟很多投资人沟通发现很多做了A轮融资的项目对媒体人的需求是一个大的痛点,也是他们想找到合适的人才的一大难点。


张威:后来,他果然找了南方周末的曹筠武吧。。。。


苟骅:除了跨界创业,发现更多的媒体人在做自媒体,顺势而为吧,把自己擅长的内容创作带到自媒体的平台上去,这一块是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存在的新常态。这批媒体人面临的最大痛点是自媒体怎样实现可持续的收入,这个收益不一定一下不像papi酱或者逻辑思维一样几千万的量级。他可以比他原来在传统媒体机构里面生活的更加潇洒。这可能是我们接下来比较专注的一块,探索离开媒体后或者成为自媒体人以后这批媒体人去中心化,会开发这个平台,可以为自媒体人在内容的可持续创作和版权资源的获取,特别是自己内容的变现和商业营销方面做很多尝试吧。

8


杜放(前媒体人,资管公司):我以前是新华社的记者,我出来媒体之后,不得不说我们媒体人即使是财经媒体人,接触到的资本市场还是是皮毛,在这种情况之下对媒体人做一个专业性延伸是必要的,我始终在怀疑这一点,这成功率会有多高,因为人的知识结构是固化的,往上提升是有非常大的提升系数的。再比如市值管理这东西,其实在很多公司市值管理相对来说没有成型的角度,我们自己投的一些项目,自己投的定购基金和上市公司定向并购基金,退出是资源延伸的结果,说白了股权投资就是吃资源,这种情况下您说的市值管理最后落脚点是公关和所谓的公众沟通的工作,那么,这个工作本身创造价值是如何衡量,很多公司老板到今天为止也不是特别的清楚。


苟骅:确实媒体人究竟在创业公司怎样实现自己所谓的价值,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但是我们明显感觉到很多创业公司有迫切的需求,对媒体人系统化培训之后能不能达到他的要求,这一块也不会比我们预想中的更乐观,但既然是创业,需要去做市场验证,包括你提到的人才培养之后怎样去评价自己的业绩和建立模型,这都需要去逐步探索的。


9


@韬乾李:培育cco有无成功案例?传统媒体人转型cco的难点在哪?

苟骅:cco商学院还在筹建过程中,特别是导师的筛选和课程的设计上还在做专题的研究,引入了国外的,国内的做创业心理学研究的专家,对整个课程设计做的更加专业一点,你说的有没有成功案例这一块还是一个未知数。转型cco难点在什么地方,作为媒体人来讲转型cco来说,不在于对于本身传播专业的知识深化,而在于扩展对资本市场的认知,对公司管理的知识面的扩展或者说实操吧,这是一个难点或者说是突破的一个重点。

10


涂劲军(每经网):感谢苟总分享,我想提个问:现在很多传统媒体转型的方式都成了一股风潮,动辄就是全报社之力做公众号,动辄就是使劲做APP,但实际上效果并不是很好,公众号似乎迟了,还有很多内容尺度禁忌,app看起来还是一个传统媒体的移动翻版,你怎么看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化方面的这些现象?传统媒体转型最靠谱的努力方向应该是什么?

苟骅:其实做APP这块,南方报业可能在08年、09年开始,旗下包括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都推了自己的APP,但效果都不是特别太好。现在是因为,后面可能是国家提出媒体发展融合战略,特别是澎湃新闻推出APP之后引起比较大的关注,现在你回过头来,发现所有这些尝试都一样的都卡死在弹簧门上。


所以说,我自己经历了大概十年时间传统媒体里面向互联网转型的这种阵痛吧。事实上,我对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整体上是持非常悲观的。我跟很多同行在交流,传统媒体机构转型,特别是向互联网转型基本上是无解的。但事实上传统媒体人转型空间会越来越大。这里面主要基于什么呢,前面提到的互联网颠覆了不仅是媒体传播模式,越来越深度颠覆大工业生产机制之下建立的各行各业,这个我觉得大家或多或少都会面对的。


涂劲军(每经网):现在做移动端的媒体很多啊,界面、无界、上游、封面、澎湃,但是我觉得很多传统媒体依然没有找到很好的出路,内容简单移动化是没意义的。公众号其实更像是传统媒体的移动电子版,苟总说的弹簧门才是这些app是否成功的关键。

11


@两之:苟总好,南友圈作为社群,有没有找到社群商业模式或产品化之路?有没有经验可分享?

苟骅:社群商业化这一块,我们南友圈创立半年时间,有没有成功的模式现在还谈不上。事实上,可能社群商业模式本身不在于能做什么,比如现在有很多自媒体联盟都在做广告联合营销,这种营销模式很多像传统的()公司的代理模式,最终社群商业模式的建立还要靠自己做自己的产品。真正实现产品化之后,可能商业化才会更清晰。


12


GRT王耿直: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媒体人加入?您对准备转型的媒体人有什么建议?

苟骅:媒体人的话,一定是对新技术,新的商业业态比较敏感,同时,媒体人不是高高在上的甲方心态而是愿意跟创业团队做甲方,从零开始,面对各种挑战的媒体人。这个应该是很多创业公司对媒体人的要求。


13


施建:媒体人创业也好,转型也好,短板还是不少的,南友圈如何让人信服能做好这方面的孵化和服务?

@韬乾李:南友圈总部在哪?未来规划是怎样的?何时把红旗插遍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

苟骅:南友圈虽然创立在广东、包括广州有有限合作企业,在深圳注册了运营实体。但现在和投资机构建立了孵化器合作,已经遍布了北上广深和很多省会城市。这里看采取虚拟化的孵化器,给实体孵化器导人,导项目。这里我们会用本身平台的力量跟媒体人谈很多优惠条件,这是我们提供的AFF服务。


14


深蓝刘六:请问下,帮助媒体人转型过程中,您觉得对于媒体人自身来说最需要转变的点是什么?

苟骅:从我自己吧,包括从传统媒体出来同行的经历来讲,感受比较深的一点,媒体人接受的资讯多,以前把记者比喻成一个杂家,但事实上创业需要的是什么?聚焦、聚焦再聚焦。对媒体人转型来说,要知道不能像以前一样天马行空,想的太多,落地太少。我们一定要聚焦到一个点,或者做每一个点,做一个垂直领域。对媒体人来说非常非常重要的。


张威:好的,时间也不早了,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访谈,苟总作为南方报业资深媒体人,又参与过体制内的互联网创业,再到体制外自主创业,媒体人转型的各种阶段他都经历了,我们也恭祝他的创业早日成功,谢谢苟总,也谢谢各位观众朋友。


(话音未落,红包一阵乱飞,大家还不加入么?)

深蓝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热门资讯
财经风向标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