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快速评论

两会新闻战,记者要准备什么?(4大要点)

作者:综合 来源:转载 浏览: 2016-03-03 14:00:00
准备两会什么最重要?好多记者第一反应都是:“认脸”!

1.记者要准备什么?


据公众号“一撇一捺 ”:准备两会什么最重要?好多记者第一反应都是:“认脸”!


在会场里,你永远不知道擦肩而过的人藏着多少“新闻点”,而两会,是你离这些关键角色最近的时刻。可如果你是脸盲,还想在茫茫人海中一眼锁定TA,怎么办?


80%的记者是这样做的


在网上反复看,让想采访的代表委员的颜,深深地存在在脑海里、心里、梦里……


嗯,就像那首歌唱的那样,也像小时候追星那样。


也有人是这么做的……


把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床头,早上起来看两眼,晚上睡前看两眼,保持定期或不定期盯看。或者,打印出来,订好,随身带上。


据说这样,你就能成为两会现场的“缉毒犬”,成为闻者胆寒、见者慌张的新闻大杀器。


还有人是这么做的


看衣服,一身正装的一定是代表,穿得很随意的应


该是记者……


当然,要实在记不住,还可以这样……


戴好眼镜,瞅准桌上的名牌儿!


被拒绝了怎么办?


代表委员那么忙,还那么“抢手”,好不容易锁定了目标,如何不被拒绝也很考验功力哦!


记者一般这样做……


要有厚脸皮,不怕被拒!这样绝对能提高采访的成功机率。因为有些代表经不住软磨硬泡,拒绝了记者一两次后就不好意思再拒绝啦!


2.拦部长指南


据央视消息,今天下午2点20分,“部长通道”开启。


一、找对战场


部长通道


两会记者采访须知中提到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台阶下及大礼堂外之外,还有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便是“部长通道”。


按惯例,不同于从大会堂东门进入的大多数代表委员,各部部长都会从北门进场。每次人大全体会议前后,从这走过的一位位部长和代表委员,都会看到一条红地毯、一道红线串成的秩序线和一个由两个简易的小架子组成的发言席,当然,还有严阵以待的媒体和记者们寻觅的目光。


根据组织现场秩序的人大新闻组工作人员魏兴去年接受中国之声《新闻纵横》的采访时介绍,入口窗帘处到采访台便是可活动的范围,“过了采访台就不要强求了”。


但是为保证秩序,只有志愿报名“拉部长”的记者和工作人员才可以越过红色秩序线,进入这个活动范围,或者是前排记者认出部长,授权部分记者快速进去。

厕所


会议中场休息的时候是个好时机。从会议室到卫生间的距离不过几十米。记者需要在这几十米之间,认出代表并成功将其“拦截”。


拦截不到的,只好进厕所围堵。


2008年两会,有记者终于在厕所体验了一把围堵代表。他在两会记者编辑博客圈中写道,时任科技部部长的万钢在会议中场休息时,欲前往厕所。万钢刚一起身,埋伏在四周的记者迅速一拥而上。


“短暂的交谈结束后,万钢在记者的前呼后拥下奔到了厕所,万钢一摆手,门一关。几名女记者知难而退,男记者们似乎也达成了一种默契,不忍打扰部长方便,遂在门口恭候。一两分钟后,我也不再犹豫,推门一进。万钢正好在洗手池洗手,好机会!自然地,我把录音笔一开,一声"万部长",采访开始。外面的记者们一看情形不对,也迅速冲了进来,形成合围之势,霎时厕所里人生鼎沸啊,那叫一个热闹,外面的女记者们也只能干着急。”


电梯


有时候电梯里也能开新闻发布会。《中国证券报》记者蔡宗琦在博客中写下这样一幕:


“记者朋友不要急!”


“小心摔倒。”


“我住在××层,哪位记者帮我按一下电梯,我让他第一个提问。”

二、找对人


能够在正确的场地遇上代表是上会记者的大问题,但更大的挑战还在于“认人”。

胆大的记者直接冲上去拉代表的胸牌看:名字、单位一目了然。再不清楚就干脆问代表:“你在某某单位从事什么工作?”胆小的记者就通常缩在“包围圈”后面,认真用录音笔录下代表讲的每一句话,不管听得懂听不懂,群访结束后赶紧抓着身边的同行问一句:“这人是谁?”


如果不认识来者何人,又不想显得自己太无知的话,也有记者支过招,可以提一个屡试不爽的单一问题:“您认为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挑战和机遇各是什么?”


讨巧的办法虽能救急,但也不是上策。认人还是要靠硬功夫。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成都商报》新闻中心记者赵倩在三天内“生拉硬拽加卖萌”成功拦截20多名代表委员,其中“战绩”最为辉煌的是3月8日那天,一共成功拦了10位部长接受采访。这些人里有农业部、人社部、环保部、文化部和民航局等多名部长局长。


也因为此事,个小、身穿红色外衣的赵倩以一组拉部长照片走红网络,被称为“拉部姐”。


“拉部姐”能一拉一个准,靠的是硬本事。赵倩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同行都说我眼尖,其实我是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参加了六次全国两会,两会前她把所有部长、副部长的头像、资料都打印出来,时不时地拿出来辨认。


采访中出现不认识的代表,闹出笑话的也不少。


2012年两会期间,网友“徐静波微博”称,“在人民大会堂采访,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笑话:二十几个人像打仗一样围住一个委员采访。采完了,相互问一句,那个人是谁啊?”


同样也是这年两会上,《华西都市报》记者陈诚发微博:“在人民大会堂门口,一个老头被记者逮着了,很多记者拥了上去,没有多少人认识他,互相打听:他是谁呀?有人回答:好像是谈高考的。于是大家使劲问关于异地高考问题。我的天呀,实际上他是高铁专家”。


事后有媒体证实,这个被记者当做高考专家采访的老头,实际上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7·23”温州动车事故调查专家组副组长王梦恕。而那位问高考话题的记者,后来也被同行奚落:“你问高铁啊,你问什么高考!”


三、找对方法


成为拉部长志愿者


“各位记者不要越线,不用着急,大家推选两至三位代表出来采访部长吧!”这是去年两会人大新闻组工作人员在“部长通道”上的喊话。话音刚落,簇拥在“警戒线”外的数十名记者开始“毛遂自荐”:“我去吧,我声音比较大!”“我去也行,我跑得比较快!”……经过一轮激烈“竞争”,两名自告奋勇的女记者成为新一轮“专挽部长的美女代表”。


根据工作人员魏兴的说法,部长们面对女士邀请时不那么容易拒绝,于是“约定俗成”,出现了“美女挽部长”,每年也都会有“拦部姐”产生。


2010年两会,一名新华社音视频部女记者因手挽多位部长引发网络热议,她成功“绑架”到商务部长陈德铭、教育部长袁贵仁、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国资委主任李荣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等高官接受采访。她便是由现场众多记者选出来的代表之一。闾丘露薇也在当时的博客中表示,“自己正好目睹了其中一次”,看到的是她和男同行一起,一左一右“架”着发改委主任张平的胳膊。


2012年《南方都市报》记者葛倩也因为拉部长成为新闻,当时她成功“阻击”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民政部长李立国、工信部部长苗圩等高官,被同仁们称为“猛士”。


生拉硬拽

生拉硬拽是成功拦截到代表委员的最直接方法。葛倩后来在《南方都市报》发表自述:“从未觉得"眼疾手快"如此重要,“堵部长”着实是件考验功夫的体力活。3米开外这个国字脸、深色西服、白衬衫的男子似乎是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是不是呢?”,“管他呢,凑近再说”,徐绍史踏入人大会堂北门的那一刻,我的内心一片乱战。近了,更近了,仍旧看不清胸前的名牌,还是凑上去吧。

“徐部长!”一句话,眼前这位男子居然应了。可随即,这位“身经百战”的部长立刻明白真相,连连摆手。话说同时,我推、拉、拽齐上,并不断用身拦住随时可能出现的工作人员的“拦截”。而人高马大的工作人员显然“段位”更高一筹,眼看部长先生快被“抢”走,身边一位男记者直接背后绕道拦截,两人左右“夹攻”,徐部长终于走到了发言台前。


贴身术

2013年全国两会,有一名身穿格子衫胖哥出现在不少摄影记者的镜头里。这是南方日报娱乐记者郑照魁(笔名“方枪枪”),他依靠体型、经验,始终紧贴在明星代表的身边,成功采访了成龙、莫言、姚明、赵本山、陈道明、陈凯歌、宋丹丹等人。


情感牌

2013年,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上两会,成为记者追逐焦点,但其一直对很多“敏感”问题缄默不言。一位记者为了能采访成功,堵在释永信房门口,软磨硬泡,最后说出“我佛慈悲,希望大师能帮忙完成任务”,释永信最终才接受了一次短暂采访。


四、利用你想不到的优势

赵倩能够成功拦截部长,白岩松在《新闻1+1》中总结出一个原因:她非常拥有一个优势,个头不高,但是娃娃脸,眼睛倍儿大,你说谁好意思拒绝她的这种邀请呢?


这时候,长相也能称为成功拉到部长的加分因素。


不过,还有一种优势,不得不让你感叹记者也需要“拼爹”。


2012年,时任外交部长的李肇星在新闻发布会后,香港卫视新闻采访总监秦枫踢开数个花盆,第一个冲到了主席台前,抓住主持记者会的李肇星的衣服追问港澳问题。引起业内哗然,大赞她敬业。事后,网友发现,李肇星其实是其姑父。


不过,当众多记者还需要使出浑身解数拦部长的时候,明星记者吴小莉已被总理点名“照顾”。


1998年两会期间,总理朱镕基记者会上,吴小莉举了几次手,却没被点上发问。就在这时,朱镕基见状后即刻提醒新闻组负责人:“你们照顾一下凤凰卫视的吴小莉好不好,我非常喜欢看她的节目。”


总的来说,两会期间记者也是蛮拼的。因为两会获得的与部长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记者们肯定是不愿放过的,但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能不能让部长们停下脚步接受媒体的质询,期待今年的“拦部姐”。


3.专业提问

功夫在平时!


熟悉国家大政方针,战略规划,做到心中有数。


熟悉采访对象


熟悉所采访代表团或界别的具体情况,大到宏观层面的会议主题,小到微观层面的代表委员履历与提案议案。


满足编辑部需求


积极联系主编,了解报道栏目设置和编辑部策划需求,更有针对性地设计采访问题。


现场发挥很重要


时刻准备好采访。从会议信息的海洋里发掘有价值的新闻,在现场抓住硬新闻!


要勤快,问题都是跑出来的


多往代表驻地跑跑,多听听他们的讨论,可能会有意外收获。


多问多采,发现真问题


因为全国两会议题往往较为重大,即使有的放矢,也会有很多代表不会说、不愿说、不敢说,或者放空言、喊口号,这时候就需要记者多问多采,尽可能获取有用材料。


除了手里有题目,还要有点儿小技巧


挤在前面!把自己开到最大音量……


4.来自记者的建议

一些来自记者们的贴心提醒:

要准备好相机、记者证、名片、录音笔、笔记本、笔、移动电源、移动wifi、电脑。

新京报摄影记者:抓重点、抢位置、选角度、带设备、熟悉场地、拍总理。


有的记者总结经验说:


找代表可以和各代表团的联络人联系,跟他要名单。还可以跟随团记者联系,他们和代表更熟一些,可以更直接地找到代表。


还要识时务


老被拒绝就换下一个,两会争分夺秒,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说正经的,知道TA是谁,还要知道TA关心什么。要想不被拒绝,记者们都要查大量的资料,在问题上做足功课,才能有的放矢,问到点子上,才能让采访对象不忍拒绝。


综合公众号“一撇一捺 ”、新京报等



深蓝两会记者服务平台今日成立,找记者、找代表委员。记者加入的请联系深蓝两会工作微信:xiaoniu422317


深蓝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热门资讯
财经风向标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