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
快速评论

没了“撤销对房屋所有权的过时限制”,还有这些呢!

作者:综合 来源:转载 浏览: 2015-12-21 20:00:32
今晚一大波网站、微博、公众号躺枪,各大门户纷纷挂上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告:撤销对房屋所有权的过时限制”头条。

今晚一大波网站、微博、公众号躺枪,各大门户纷纷挂上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告:撤销对房屋所有权的过时限制”头条。



网友们纷纷在问,这是什么鬼?

@陈朝华:【撤销对房屋所有权的过时限制】,几个意思啊?


@光远看经济:撤销对房屋所有权的过时限制,这是指要废除70年了吗?


@ECO中文网:看到一大堆人在问:“撤销对房屋所有权的过时限制”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


@李大霄:公告称,中国将鼓励房地产开发商降低房价,以消耗一部分库存。国家将推动地产商的整合,并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营销策略。撤销对房屋所有权的过时限制。来源:新华网。评:重大利好消息!


@靁軍成:房地产业仍是重点扶持产业。文中提到撤销对房屋所有权的过时限制,实际上房屋所有权是没有过时限制的,只有土地使用权有使用年限。

做媒体也是够拼的,配上一篇篇解读!解读!解读……


解读——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


对房屋所有权的过时限制的取消,其实是为了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产权登记等开路,同时也是为了给一些有历史遗留问题的房产更好登记而提供的制度保障。对于这样一个制度的推进,积极意义明显,将加速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推进。


之所以在这个政策中提出了房屋所有权过时限制的取消,和此前公众的质疑是有关系的。在新版《不动产权证书》里面曾经出现了“使用期限”一词,可能会让大家对房屋的所有权的保有持有怀疑态度。所以对于这样一个过时限制的取消,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承认房屋产权未来也有取消“70年产权”的可能。但这个表述其实相对隐晦,和目前对于产权层面的改革还需要继续探路有关系。但大方向肯定是在变动的,即配合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改革,对不动产持有者的产权赋予法律和经济层面上更加牢固的保障。


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


这个说法很奇怪。70年产权是法律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否定不了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人大的立法相比,下位法否定不了上位法啊。这是土地产权问题啊。


估计是早期有一些土地出让是20年。比如青岛的黄岛,当时出让的一些土地年限是20年,那是1987年。因为最早国家没有出土地出让年限的时候,各地在摸索。出让土地的规定都不太一样。所以青岛有很多土地出让是20年。1987年出让的土地,到2007年的时候,土地使用权都到期了。到期了之后就牵涉到房屋所有权的问题。一直很尴尬地扔在那里。有些房子还很好,但是土地使用权到期了,这房子是没法交易的。这部分房子不好处理,而且补交土地出让金也不太现实,他们也不会去补交,而且补交也补交不起。如果根据土地出让金的规定,去把它没收了,显然也做不到。不知这个规定是不是指这种情况。


真相了。。。。。。

有媒体报道,新华英文的最新稿件中,修改了此前稿件中“过时的房屋所有权限制应予以撤销”(Obsolete restrictions on home ownership shall be revoked)这句话,最新的句子为:“过时的(房地产市场)限制措施应予以撤销”(Obsolete restrictive measures (in the property market) should be revoked)



@新华视点:会议认为,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范剑平:大乌龙,新华通讯社不该犯这种低级错误。 //@凯雷:新华社英文修改了的新的表述。但似乎并不能否定前者,或包涵前者 /@光远看经济:闹来闹去,是以讹传讹。官方的版本是“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和70年产权毫无关系。




                              说正经的:要点有这些

据新浪财经整理的会议要点


中国2016年的五个主要任务:解决工业产能过剩、去库存、去杠杆、降低企业成本、补短板。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更加有力,财政赤字需要逐步提高。稳健货币政策需加大灵活度,货币政策应为结构性改革提供合适的条件。


中国将努力化解过剩产能和房地产库存

点评:2015年全国商品房的成交量有望接近或超过2013年的最高水平,但从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来看,截至11月超过6.9亿平米,2011年以来的5年中几乎每年新增加1亿平米左右,这还没有包括全国大批在建项目、以及已经卖出土地但还未动工的项目;一些城市前几年开发量过大,使得去库存艰难。(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原副会长朱中一)


全国楼市去库存需要6-7年时间。(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伟)


将帮助农村居民在城市买房

点评:如果真的希望未来成为市民的农民工成为买房的主力人群,就必须在户籍制度、在中小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上着力改进,农民工只有在一个城市里有就业,子女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够跟上,买房对他才有意义。(马光远:知名经济学者)


中国将逐步扩大财政赤字比率,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加有力


点评:基于中国潜在增长的情况,这几年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第一步可以扩大到3%,加大有效精准化的投资力度,除目前的城市地下网管投资之外,应大力弥补增加有利于居民消费的公共服务的投资,幼儿园、学校、医院、养老、健康保健、旅游等等。国庆长假一年中国流动旅行人口7亿4千万,你想想多少在坐火车、飞机、吃、玩。中国的老百姓消费没减弱,我们应该进一步再深挖减税的潜力。(夏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


点评:积极的财政将真正积极起来,今年财政收入持续被动下滑,明年压力将更大,财政赤字率扩大已成定局,预计至少会扩大到2.5%;另一方面,稳健的货币可能会更加稳健,以对冲为主。(管清友: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货币政策应为结构性改革提供合适的条件


点评:随着通胀回升、存款基准利率降至1.5%的新低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完成,降息的空间将明显收窄,降息次数将明显减少。而在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外汇占款继续大幅下滑的背景下,降准的次数不会少于今年。短期看,汇率贬值压力释放,11月外汇占款创下3158亿的历史第二大降幅,降准的窗口再度打开。(管清友: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


点评:与财政政策形成对比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在2015年最终变得相当宽松。今年,中国人民银行迄今已5次下调基准利率共125个基点,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250个基点。在某种程度上,紧缩的财政政策为货币政策应对带来更大压力。我们预计货币政策在2016年依然保持宽松,将会出现1次25个基点的降息与4次50个基点的降准。除了GDP增速进一步放缓,CPI通胀可能依然保持温和状态:我们预测2016年整体CPI仅将小幅同比上涨1.9%(2015年预计同比上涨1.4%)。值得注意的是,PPI通缩还将持续,2016年仅小幅收窄至同比-3.3%,而2015年同比为-5.2%。(朱海斌: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2016年经济政策重心仍聚焦于供给侧改革,将采取一系列举措降低企业负担。

点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有三点:一是去库存。房地产重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去年没提)已成定局,表述也没有悬念,一定是“化解房地产库存”。和之前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相比,这次会议提出了更具体的措施“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过去的住房保障主要靠扩大供给,以后可能更多的靠扩大需求,通过货币化补贴、建立国家住房银行等方式降低老百姓的住房融资成本。


二是去产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历史上可能第一次明确提出“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这意味着在连续几年扩张需求不奏效的情况下,中央已经把去产能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但考虑到就业压力,未来仍是兼并重组为主,破产清算为辅。


三是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大改革,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一直在说的,但这次特别强调了社保值得关注,这是我们后面要说的城市工作的一部分。(管清友 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


中国2016年主要任务之一是去产能、去杠杆。

点评:有人担心去产能将导致大规模解雇工人,进而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实,中国的适龄劳动人口自2011年开始减少,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意味着部分领域的劳动力供应不足。政府可以在技能培训与再就业方面加大财政支出,可以缓解产能过剩调整带来的就业影响。(朱海斌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将继续采取措施防范金融风险

点评:未来几年金融风险还将继续演化。一方面,政府将维持低利率环境,确保银行系统稳定的流动性,鼓励将直接融资(股权与债券融资)作为成本更低的地方政府与大公司融资渠道,并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尽管整体状况仍在控制之中,但信贷增速将继续超过名义GDP增速,债务/GDP比率将继续升高,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也将上升。


由此带来的一个主要担忧是,这样一种策略是否会在长期内导致金融体系僵尸化。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类似,中国债务主要是国内债务(尽管外债自全球金融危机后急剧上升,但基数较小,目前仅占GDP的10%-15%),较高的储蓄率可以支撑高投资与高负债,且货币政策仍有充裕的空间,能够防止短期内爆发财务困境。


但是,结构性改革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去产能过程进展过于缓慢,劳动产生率下滑的局面将无法得以逆转;上述策略只能推迟金融风险的发生,却无法从根本上予以消除。实际上,常年向僵尸公司提供贷款只会挤压用于其他公司的融资(尤其是新兴领域),迫使政府采取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长期内导致更大问题发生。日本式的金融危机是中国政府应重点防范的风险。(朱海斌: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深蓝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推荐用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