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快速评论

业内人说:“互联网+”时代纸媒的生存法则

作者:于玮琳 来源:转载 浏览: 2015-04-08 10:26:32
数日前,财经杂志《环球企业家》被传面临清算,可能会被出售或停刊,虽然执行主编岳淼马上站出来否认,但是无风不起浪,坊间普遍对于纸媒的未来不甚乐观。

作者:于玮琳 | 来源:iDoNews专栏

热播美剧《冰与火之歌》中史塔克家族有一句箴言:凛冬将至。我觉得用来形容现在的纸媒再合适不过了。数日前,财经杂志《环球企业家》被传面临清算,可能会被出售或停刊,虽然执行主编岳淼马上站出来否认,但是无风不起浪,坊间普遍对于纸媒的未来不甚乐观。

和纸质的书籍不一样,以快速传播为目的的杂志、报刊,在这个时代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PC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主动搜寻信息的习惯,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颠覆了人们被动无意识间获取信息的方法,随着“快餐文化”、“读图时代”、“眼球经济”等热门词汇的兴起,用手机的方寸屏幕可以获取的信息,便鲜有人会选择沉重且花费更多的报纸杂志了。说“纸媒已死”可能言过其实,但是说纸媒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就并不夸张了。

笔者曾供职于一家报社的新闻门户网站,那时候同事间常常打趣,报纸的编辑,纯网站的编辑,都远远好过做一家报社门户网站的编辑,待遇差不说,更加没有发言权。老资格的报社,时至今日依旧以报纸为绝对主导,组织架构,新闻采写,编辑刊发,仍旧是老一套。记者都在报社,网站只有编辑,供稿发在报纸,报纸的印刷排版需要至少一夜的时间,等到网站编辑转载了报纸上的东西,早已是时过境迁的旧闻了。

所以,笔者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纸媒也不是非死不可,而是要从根本上革新。

首先,盈利模式上。纸媒的影响力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字头的报刊有着绝对的权威,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商业报刊和自负盈亏的报刊则不同,他们需要寻找新的盈利点。

很多纸媒仍然以广告为重要的盈利方向,但是随着销量的下降,广告的影响力也日趋衰落。若想保持广告的盈利优势,就应建立产业链,将线下活动与线上报道相结合,针对自己的行业培植用户群和广告商,形成精准的匹配。如汽车行业的杂志就应有汽车行业的产业链,跟进新的车型新的行业热点,将杂志销售给行业相关人群和爱车人士。

其次,内容上。一方面要坚持有品质的深度报道,另一方面则是要提升阅读体验。必须承认,纸质阅读在不远的将来将是一件“奢侈化”的事情,和仅仅需要极少数花费的移动阅读来比,靠什么去驱动人们购买沉重而“昂贵”的杂志呢?

要有网上读不到的深度报道,更有要相对“尊贵”的阅读体验。“私人订制”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用户根据自己喜欢的内容定制网上栏目,如果能将这一概念转移到纸质媒体上,妥善运作,自然商机无限。事实上,瑞典的MegaNews已经这样做了,他们通过网络连接报纸与杂志电子版内容,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打印喜欢的内容。开启了纸媒的新模式。

最后,纸媒拥抱互联网是必然的趋势。但是仅仅有一个门户网站谈不上什么变革。很多机关部委的门户网站,多年不更新,登陆之后的消息还是2012年的,着实令人咋舌。媒体当然不会这么夸张,但是对于网站的建设应该放到更加优先级的位置。同时配套APP、公众号、和微博等平台,和读者形成良性的互动,才能结结实实地刷上存在感。

我们都说,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但是熬得过严冬也只能是行业的佼佼者。平心而论,我国的纸媒早已经是饱和状态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迄今共出版报纸1900余种。如果均到每个省份,期刊杂志是300多本,报纸是60多份,这么多报刊杂志,有着稳定阅读群体的又能有多少呢?

纸媒的革新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而这些不是每天喝茶看报坐等下班的“老资格”们可以做到的。需要真正有着互联网思维的“新鲜血液”去改变去创造。其实不是互联网杀了纸媒,而是纸媒没有去关注不断变化的“用户体验”。穷则思变,大浪淘沙,留下的总会是精华。而我只希望,我那些为了纸媒的存活还在不断奋斗的小伙伴们,有朝一日可以真正践行自己的理念。

深蓝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热门资讯
财经风向标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