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快速评论

江湖剑谱:做个职业化媒体人

作者:陈安庆 来源:原创 浏览: 2013-09-17 10:53:12
很多人在做新闻人前,都有浓烈的英雄主义情结。做新闻为了实现自己的“笔侠”梦,我也是如此。

14年前,我孤身一人从银川,乘着呜呜叫的火车,到湖南长沙读书。每天早上都要到学校的报摊上买一份《参考消息》,一份《潇湘晨报》。每周四早上还会询问《南方周末》到了吗?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今天。从接触这些报刊到决心做一名新闻人。一切顺其自然,进入报社工作也自然顺理成章。

如果你问我:做新闻是为什么?我的回答是:为了丰富我的人生。我自己的体验,记者这个职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观察社会的平台。

约瑟夫·普利策曾为新闻媒介及新闻记者作了一个生动的画像:“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普利策的这个定义实际上是个大词,这个职业背后承担着光荣与梦想,承载着责任与坚守。


讲讲那些年我的新闻经历


我所供职过的湖南经济电视台、《潇湘晨报》、《瞭望东方周刊》、《经济观察报》,这些优秀媒体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竞争机制和奖惩机制很活跃,记者编辑的单兵作战能力很强,每一个岗位都深刻了解自己的职责和技术要求,每个编辑记者手上都有一本《记者手册》和《编辑手册》,手册中对新闻采写要求颇为详备,有实例和规范性操作细则。

我不认为“好新闻是奢侈品、易碎品”,我们必须“从立场和态度上来吸引人”, “好报道就要把故事讲好 ”。记者编辑的工作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我在湖南读书和工作十多年,对湖湘文化极为推崇。湖湘文化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经世济用。所以,湖南的新闻工作者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新闻记者的知识架构基础一定要牢固,要广,应该涵盖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诸多方面,另外历史、地理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也须谙熟。

做媒体这些年,我越来越深刻理解到残酷的竞争环境,当地报业改革较早,真正做到了末位淘汰制,比如潇湘晨报,进入该报的第一天,用人单位单位就会告诉你,他们没有义务,为初来者做基本培训,他们希望看到的是成熟的新闻信息生产者,个人的才能智慧能够迅速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

在长沙求学的时候,这一理念就一直贯穿四年。我深知这一点,大学四年,每年暑假我都会留在长沙,联系报社电视台历练。2003年夏天,长沙酷暑,我一跑就是两个多月。期间有两次中暑,打吊针。很多人羡慕我,还没毕业就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考进湖南经济电视台,貌似一副少年得志的样子。但只有广电大楼里打扫卫生的阿姨知道,这个年轻伢子一周有一半时间,夜晚都是睡在办公室的水泥飘窗上的。那时,办公室就是我的家,抽屉里放着我的毛巾和牙刷。有一次在外连续出差两个多月,回到单位时门卫都不认识我了。

那时候,我不富裕。为了写稿,我和妻几乎成了网吧的熟客,当别的女孩子穿着艳丽服饰走在步行街卿卿我我的时候,我们窝在网吧的黑暗角落,整理着枯燥的采访录音。妻将录音机贴在耳朵旁,费神地听着方言,然后敲出来传给我,通宵达旦,往往一工作就到黎明。天亮,未婚妻再赶着拥挤的公车,去单位上班,说不辛苦是假话。

选题,采访,出发,在路上。我所认为重要的日子,只有截稿发稿的日子,即使是陪妻子逛街,我驻足报刊亭的时间也比逛街的时间长。蜜月去江南,妻子兴致勃勃要去渔家小坐的时候,我硬是赖在新华书店读业务书不走。上海的书店、苏州的书店,无锡的店......说是蜜月之旅,大半是在书店度过,回长沙的时候,战果就是带了七八本沉甸甸的新闻书籍。

我们很多刚入行的记者编辑,他们对自己将要投身的这个行业也是知之甚少,他们更多的是看到了传媒身上的荣光,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人士,看到印在报纸上的大篇文字、高额的报酬和操盘的风光,但是他们不会看到那些记者的辛酸,看不到每个报人为了自己的事业所付出的代价。

《南方周末》记者南香红,成名后仍然住在北京的地下室,狭小、潮湿、阴冷,南香红穿了厚厚的毛衣毛裤,另外加了棉坎肩。她的儿子从学校回来不久,就流下了一行清鼻涕。《21世纪经济报道》总编辑刘洲伟,回忆做记者生活时,总忘不了租房里经常被老鼠咬断电线的冰箱。

几年来,在高强度的工作中,我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也许我们把新闻人的光环看得太重,那是因为相对于常人的勇敢、执着、正义感,是传媒人必备基本素质。放到现实中或许的确太理想化。但我们不能讲这个“行业神话”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堂吉诃德的时代,而是职业人的时代。比如美国《时代周刊》,它之所以能实现编辑记者的“超级明星制”,前提是这些人已经是某行业的专业研究者,多数甚至已经著作等身。

很多人在做新闻人前,都有浓烈的英雄主义情结。做新闻为了实现自己的“笔侠”梦,我也是如此。但是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侠客,有了理想和志气还不行,我们必须要有技能,学得上乘剑谱,练就一等武功,才能闯荡江湖。 没有技能,空有仗剑去国的干云豪气,是万万不行的。

潇湘晨报社长龚曙光先生曾说过一段颇为深刻的话,他说:“叫花子讨米,也得有根棍,有个碗,有一口张嘴就来的‘莲花落、数来宝’”,他见过许多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的媒体从业者,讲起什么来都是一套又一套,龚曙光先生时常担心这些人,会变成石桥底下横躺着的,饿死的叫花子。”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国家的新闻传播业,正处在市场经济的转折点上,能不能进入市场后,不走偏方向,这就必须要仰仗记者们的职业化程度。

我见过很多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的新闻人,由于理想和技术的缺失,实际上缺少一种职业敬畏感,认为这份职业不过是混口饭吃,对自己的工作和业务不当回事,面对日复一日雷同的热线线索、面对循规蹈矩的行业发布、面对家长里短的市井百态,总是觉得自己在进行简单重复的无趣劳动。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记者理想不再,仅仅把眼光定位在多写报道“混工分”,迅速成为“劳动密集型,得过且过记者”,忘记了自己做新闻的初衷。

从业十年来,我一直在想“我是谁”,但坦率地说,我们不是外来概念中的那种“无冕之王”,就是一个,靠采访、写稿吃饭的人,虽然我们与外国同行似乎从事着同样的工作。我总觉得与大家概念中的“新闻英雄”有游离感。英雄崇拜,这其实,存在一种危险:你一旦用偶像的品质和性格去要求自己时,往往只有自惭形秽,道德门槛那么高,在你内心深处,只得把饭碗上交。

如今游走于新闻江湖的侠客们,大多缺少两样东西;一样是传媒理想,这当中真正把新闻当作一种事业,并愿意为它献身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是把新闻行业的待遇优厚、身份高贵的金饭碗来看待,或者很多新闻人把自己看做新闻民工,妄自菲薄自轻自贱,这两种心态,我认为都是不健康的。

另一样是缺少传媒技术,大多数新闻记者只学到了一点写消息的皮毛技巧,而没有沉下心来研究业务。稿件刊发了,自己看都不看一眼,有的人有骄傲自满情绪,老子天下第一,总是觉得自己的东西好,容不得别人提意见,也看不到别人身上的长处,长此以往,因此导致了传媒技术语言的高度同质化,写出的稿子千人一面,陈词滥调,却沾粘自喜,这都是要不得的。

由于理想和技术的缺失,许多记者编辑实际上缺少一种对新闻的职业敬畏感。在美国《新闻60分》的已故主持人麦克华莱士,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凤凰中文台的阮次山、杨锦麟也都是垂垂老者,他一辈子都是记者,没有什么官职。但是,他们赢得了大众的欢迎和尊重。在他们看来,做世界第一流的记者,并不比美国总统逊色几分。

最伟大的记者是什么?是要真实客观地记录这个伟大时代的变迁发展。司马迁,在我个人看来,他可能是中国最伟大的记者。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赞誉为“诗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伟大的著作用纪传体的形式,把中国的历史从黄帝一直记录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本人也通过十五年的各地调研走访、探寻,采集了大量鲜活信息,最终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写了出来,他把汉武帝的功过也很真实地反映出来。

在司马迁笔下,他对他的顶头上司,掌握他生杀大权的汉武帝,一不美誉二不粉饰,并没有跪下来写历史,而是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和高度的责任感,来记录历史演进和时代发展,即使司马迁被下了狱遭受了宫刑,他仍然是秉言直书。

汉武帝说,司马迁你别写了,我就把你放出来了。司马迁说,不行,我要写,历史就是真实记录,我就要继续干下去。

在我看来司马迁干的事,其实和新闻记者干的是同一回事,而且他的使命感、责任感比我们现在很多新闻记者更有道德感、神圣的道德感。所以我跟大家开个玩笑,说在我看来中国的第一名记者,不是什么范长江、邹韬奋、邵飘萍,中国几千年名记就一个,就是司马迁,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因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绝对不能歪曲它,也绝对不能亵渎他。

在我看来科学的极致是哲学,新闻发展的极致其实是历史学。如果一个记者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了解,对历史不了解,那么他看问题始终停留在表面,中国的历史和人文科学汇集了科技、文化、经济,包括中国国情的判断和对区域的一个基本情况的概括和判断,所以如果你对过去不了解,写出的稿件编出来得东西就没有纵深感,就停留在表面,不能切中本质, 所以新闻记者不仅近是事件的记录者,还是时代和历史的思考者、追问者。


关于记者的职业气质


一个职业记者,必须要有自己特殊的职业气质。他要有职业尊严,心胸不能狭隘,心态要开放。不要说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最起码,一个职业记者该有点精神气。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记者必然是个受尊敬的好记者。好记者要同情弱势群体。现在媒体更过的只发表强势阶层,而对弱势阶层的声音没有人去关注。所以好记者一定要为民说话。

做人上要大气一点,具有光明磊落的品质,不要睚眦必报。另外,作为一个好记者,忠诚很重要,简单点说,忠诚是一种敬业和执业的态度。在具体采编工作中,忠诚更多的表现在种有效的执行能力上。你的才华,主要体现在你在工作中,你要显露你的才华,要让报社看到你的贡献。

在我的新闻信息产品生产中,我们需要考虑的是风险控制,你的操作是否安全,一个体操运动员跳鞍马,落地稳才能得高分,宁可选择减少前面动作的难度,也必须做到安全落地。做记者当然需要自我认同感,崇尚荣誉,爱惜自己的羽毛。当然,绝对不能出现自我膨胀。

做一线记者越久,越不敢轻易发言。张口就错,不如多走多看。中国的问题实在太复杂。与刑事侦查、考古研究一样,大家都有一种逼近真相的技术。刑事侦查的结果,要过法庭抗辩这一关;考古结论要经过学术辩论的考验。新闻调查的结果也一样,要经过证实或证伪。坦率地说,现在我们的新闻调查还缺少一种严格的技术规范,舆论权也没有健全的司法保障,而这是技术规范形成的一个前提。如果存在技术规范的话,也不统一。即便如此,面临诉讼、司法制度局限或缺陷时,即便按最苛刻的标准通过的严谨报道,都很有可能败诉。

尤其在你伤及实力人物或相关利益方的时候,败诉几率非常高。对新闻记者而言,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掘进的安全保障,滥采滥伐很危险。我想新闻记者可能也只是一个狙击手,考虑更多的是确定目标,防止误伤,精确打击,安全撤退。在我们的行当,仅仅有说出事实的能力远远不够,你还要防备“后遗症”,比如对方的纠缠。你必须在调查过程中准备这个后手,否则,被纠缠个一年半载,你就无法进行正常工作。

今天,读者需要被实实在在的事件所吸引。他想要有血有肉、枝繁叶茂的文章。他想要看到有广度、有深度、视野过人的、完整的、有洞察力的。当然,还要诚实的文章。采访最重要的要素只有两个,一个是观察,一个是聆听,耐心听别人讲述。仅仅会提问题不是好记者,因为你不聆听被采访者的话,一开始就问个不听,这种提问往往带了偏见。当被采访者回答完,记者先入为主的问题之后,记者就回去写稿,而听不到真正的故事,看不到全面的画面。

具体到工作细节中,就涉及到采访与写作上。可以说,这是一个记者的基本功。首先,你的采访要扎实而清晰。记者必须保持新鲜、旁观者的状态——进入采访。你要始终牢记,你的任务就是提问和引导,听访问对象如何说?一篇好的报道,应该是有文气的,也就是说文脉是“通畅”的,不要让编辑认为你的稿子里搀杂着沙子。

当一篇稿件完成后,无论编辑如何催,无论版面如何急,你都必须尽快让自己安静下来,你要扪心自问,在关键数据、消息源、观点、立论方面,你凭心而论,有没有太主观太势利的东西?有没有连自己都觉弄不清的事实。 如果连自己这关都没有过,那你不要心存侥幸的将稿件传给编辑。


必须具备的职业采写


好记者是完全可以训练培养的。记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也是可以提高的。记者需头脑要灵活,时刻保持高速运转。因为白纸黑字,一旦发现有错误印在报纸上,再更正是来不及的。我更倾向于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少做一些比较宏观的东西,以微见著、个案优先。从一个带有标本性质的个案,管窥全局。其实一篇特稿,就像一场电影,或者一场戏剧。我们做的是用朴素的语言把戏剧冲突展现出来。

从写作上来说,我们推崇一种近似白描的客观呈现的文本模式,关注人物命运,从细节入手,借鉴社会学和人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渗透和解构。一篇报道中不触及一个社会问题,我们认为就不能称之为深度报道。必须有个矛盾冲突,这个爆发点的触动,正是记者采访的落脚点。

同样一个事实,别人采访两个人,我采访四个人、五个人。在《瞭望东方周刊》,一篇3000字的深度报道,必须采访5个以上的信源,文中至少10处以上直接引语。我认为自己像练体操的,不是动作难度最大的,但是落地最稳的之一,追求的是很好的控制力。我更希望写报道的时候,想把已经挖掘得比较充分的事件,编织到一个更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背景当中去。

我们的文章必须层次分明,有远景,有近景,有细节。我们希望选题尽量做到宏大叙事,文本技法上多做大特写、大写意,只有像湘绣“鬅毛针神”那样细密的针法,做出来的东西才会耐读。

写稿,不要无病呻吟。不要沾染八股调,要做耐看的新闻。你的文字要简洁洗练,具有美感,给人一种清风拂面的清爽。做个好记者,从设计采访问题到确定采访对象、琢磨报道的角度、导语的写作、背景的使用、直接引语的运用都要力求新颖,不要陷入老套套里。

优秀新闻的写作原则是:要展现,不要讲述。用你的文字来描述一副画面。要让别人读完你的文字,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呈现一幅场景。新闻的力量来自报道的视觉化。一篇好的新闻特写,应该有对话、细节、动作三个必须要素。很多新闻学子,在文章中重视议论、抒情,直接表达情感和观点,这其实是大忌,记者不要跳出来说话。

在呈现一个新闻的高下的时候,我们更多依赖的是记者的知识面,记者的思考深度、记者消化新闻事件的角度和能力,这些直接影响新闻信息产品最终的呈现效果。作为记者,如果你知识面不宽,思考深度不够,角度不好,表达技法不好,都直接影响着信息产品的最终呈现效果,所以好的厨师能烹制美味的羹汤,而功力不济的记者做出的饭菜就寡淡无味、甚至味同嚼蜡难以下咽。

在写作中,要尽量写简单的句子,少用形容词,多用行为动词。初学者错误写法是:总是写长句子,句子中大量使用形容词、副词和状语。

海明威的写作非常简洁明快,有人形容他的语言:“剔除的只剩下骨头”。要把长句子分成短句,每个句子只表达一个意思,一个句子所表达的不要超过一个思想和一个形象,我喜欢看《参考消息》里的外电,那里面行文都很干净,文字也有张力,形式上是西方惯用的分行断裂式。

我的观点是,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作为一个好记者应该关注的是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 “问题”正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的声音和写照。就事论事,是浅层次的认识,要透过现象总结归纳本质的东西。

一个好的记者必然是勤于思考、观察的人。多读下评论,特别是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潇湘晨报的评论,里面的观点会给我们营养,这有助于我们写稿,同一个文章不同的人写会有不同的角度和效果,如果你的角度和思考很新颖,那你会很快成功。

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我希望能够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能度过一段纯正的职业生涯。

深蓝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热门资讯
财经风向标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